编者按:2016年是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之年。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沿着消费升级的方向把握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政策。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重心、近期消费升级中表现出的特征及增加有效供给的关键制约因素等方面论述了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
一、适应消费升级有效供给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
随着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期粗放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沉淀的供给结构难以适应需求结构的新变化,单纯降价和刺激需求不仅无法带来实际经济增长而且可能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出现经济滞涨。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应对市场疲软和经济增速下滑的最有效方法是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化,通过深化改革和放松管制,依靠市场机制重新配置资源,增加有效供给,去除过剩产能和库存。
2016年是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开局之年。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化解过剩产能、推动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从动力机制转换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是找到新结构变革的重点领域和经济行为群体,在政策激励下,依靠市场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增加有效供给和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这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工作的主导逻辑。因而,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沿着消费升级的方向把握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政策。
二、重视近期消费升级中表现出的两个重要特征
基于近期对山东、广东、浙江和天津的实地调研,笔者认识到我国当前消费升级主要表现出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第一,消费升级不意味着高大尚,因为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不同层面都存在着消费升级的空间,甚至某些重量级的消费升级方向和领域隐藏在包括农民在内的中低收入阶层需求之中。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国有企业都把消费升级的方向瞄在中高端车型的开发上,而在现有技术约束下,中高端新能源汽车与现有汽车相比,几乎没有什么竞争优势。而中小企业开发的适应中低收入阶层需求的微型电动汽车,却因为不符合国家制定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受到现有政策的抑制,被贬称为“野蛮增长”的“垃圾技术”。
第二,在适应消费升级的产业升级过程中,表面上存在的产品过剩和销售不畅,背后却是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失灵。例如,在广东普宁市纺织服装产业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近年来表面上结构调整是产品的高端化,而背后则是面料研发、服装设计、软件和硬件、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发展。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中,不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再是产业链的竞争,而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甚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较量。从来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产品,产品过剩背后是生产方式的过剩和创新生态系统的失灵。
再例如,在山东庆云县宝庄窗业调研时发现,仅仅一个高档实木门窗的产品升级,不仅产品设计和制造所需的软件和硬件来自欧洲,而且包括集成木材和胶条在内的关键部件甚至配件同样来自国外。生产方式的落后和创新生态系统的失灵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也是考验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软硬实力的试金石。
三、清除增加有效供给的关键制约因素
从实际调研的情况看,在消费升级的不同领域和层次上,增加有效供给的制约因素表现是不同的。归纳起来,最突出的表现在制度、交通基础设施和科技因素投入分布不平衡三个方面。
首先,制度仍然是制约消费升级中有效供给增加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表现在利益格局固化的产业领域。例如,新能源汽车、金融、房地产、体育和医疗卫生等产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适应农村消费升级的微型电动汽车的市场需求为1.5亿辆,由于政策制定过程深受传统汽车和燃油企业的影响,始终处于被抑制的状态,近5万亿人民币的有效市场需求难以释放。再例如,体育器材产业的国体认证体系提高了成本,助长了寻租行为,抑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其次,制造业向农村的扩散为“三农”问题解决提供了条件,但是包括东部欠发达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却成为农村继续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短板。在山东省庆云县崔口体育器材产业基地的调研表明,连接山东和河北体育器材产业集群三个镇的漳卫新河上的桥梁都是20世纪50--60年代建造的,不仅制约了产业集群内部的合作,提高了运输成本,而且频发的交通事故让当地人民群众苦不堪言。东部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是进一步释放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
第三,创新体系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配置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例如,广东省普宁市是一个人口超过200万人口的县级市,却没有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是许多地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失灵的主因,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转型和升级步伐。
从经济发展的实际看,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工作一定要摆脱局部思维,要根据各地发展的实际,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以抓增量为主,去存量为辅,通过深化改革清除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让市场在资源的重新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真正实现动力机制的转换。
作者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 刘刚
2016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