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会议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本届会议主题为“塑造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共同探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和推动全球创新经济的发展与合作。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教授在会议上作了题为《塑造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基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调查》的主题发言,本期理论版特摘编该主题发言,以飨读者。
从1978年以来,工业化的成功使中国在2001年成为“世界工厂”,2010年中国名义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誉为“中国奇迹”。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早在2006年,国家就正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2012年之后,围绕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创”经济发展,政府密集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如何继“世界工厂”之后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新的国家战略的核心取向。
正在发生的质变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持续下滑态势,从2011年的9.5%下降至2016年的6.9%。与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相比较,包括三次产业结构、新增就业人数和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内的一系列结构性数据却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度结构调整和动力机制转换过程之中。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与第二产业持平,达到45.3%,2015年超过50%,2016年进一步增加至51.6%。同样,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背景下,我国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却在持续增加,从2011年1221万增长到2015年的1312万人口。从2012年至2016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年均增长率为12.34%。2016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5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8%。
为了掌握中国经济结构变革的真实图景,借助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第三方评估的机会,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和南开经济研究所团队对包括北京海淀区、天津滨海新区中心商区、杭州余杭区、深圳南山区、成都天府新区、重庆大渡口区和两江新区展开了系列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除宏观经济指标之外,2012年以来微观结构的变革更加值得关注。正在发生的微观结构变革表明,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正在加速形成和发展之中。
首先,2012年以来,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先后围绕“双创”出台了22个系列文件,涉及创新创业体制机制、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就业政策等多个领域。地方政府则对国务院“双创”政策的贯彻落实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出台的与“双创”相关的政策文件累计超过2000件,形成了从创意培育、项目支持、企业孵化、企业成长和上市在内的系列政策体系。在政府的支持下,有效促进“双创”发展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
其次,以包括众创空间在内的“双创”载体为着力点,快速形成了一批“双创”集聚区。从各地发展的实际经验看,众创空间、“双创”活动、独角兽公司和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态势越来越明显。例如,近年来涌现的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杭州的梦想小镇和云栖小镇、重庆的两江新区等。“双创”活动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双创”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完善,已成为最富“双创”活力的新型创新区。
第三,大学生和科技工作者的创业意愿显著增强,新创企业,尤其是独角兽公司数量快速增长。与20世纪80和90年代出现的两次创业潮不同,现阶段的“双创”主体是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和科技工作者。
第四,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持续涌现。在创新型创业活动的推动下,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持续涌现。2017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表明,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均呈现出快速成长的势头。
第五,为了适应新经济和新动能的发展,包括科技、教育和商事制度在内的制度改革正在加速推进。为了适应“双创”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推动的商事制度改革,极大地便利于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动。在“双创”政策推动下,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大学都成为“双创”的主战场。正在发生的质变表明,中国正在从制造经济走向创新经济。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形成和演化的基本逻辑表现为:基于第二次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产业革命,通过“双创”活动实现新兴科技的产业化,适应消费结构的变迁,主动推动供给侧结构变革,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在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双创”生态系统支撑下,“双创”活动的惯例化和常态化,是新经济的基本特征。
新经济的本质
正在兴起和发展的新经济,是以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新科技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的结果。与制造经济的发展相比,新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创新型创业活动,表现为“双创”的惯例化和常规化,是典型的创新经济。作为新技术经济范式,数据和计算是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投入要素。围绕着数据和计算的要素化,新经济不仅表现为包括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内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表现为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的融合发展。
2016年,新经济概念的正式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新经济本质及其发展逻辑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是制定经济发展新战略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正在我国兴起的新经济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经济。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经济是第一次信息科技和产业革命的结果,以IT产业为主导。而当前的新经济则是第二次信息科技和产业革命推动的,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为主导;另一方面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持续融合,构成了新经济发展的主导逻辑。在线和非在线,已经成为区分传统经济和新经济的基本标准。
第二,新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与消费结构变迁相关。新经济是以第二次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推动供给侧适应消费结构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经济现象。其中,“双创”是新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是新经济的重要表现维度。
第三,新经济在产业发展方面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以信息技术突破应用为主导的诸技术相互渗透带来的新科技和产业革命,构成了新经济发展的科技和产业基础;二是信息和数据是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三是需求导向的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四是智能制造为先导的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最后,新经济属于实体经济,即新实体经济。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向实体经济的持续渗透,在变革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新经济发展将持续带来包括生产方式、生产组织方式、流通方式、制造模式和生活方式在内的一系列新变革。
长期以来,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我们更多地依赖对传统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逻辑的理论认识。可以说,工业化思维仍然在影响和制约着当前经济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对新经济的科学认识,将会打破固有思维,重新思考新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机制,制定有效的策略。
新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和机制
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信息成本最低的科技革命。基于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无论是在微观结构还是在资源配置方式和制度结构方面,新经济都与传统经济存在重要差异。从实际情况看,新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方面的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新型创新区是新经济发展的引擎
2012年以来,无论是北京海淀区还是深圳的南山区和杭州余杭区,成为新经济发展引擎的都不再是传统的工业园区和高新科技园区,而是新型创新区。随着“双创”资源的进一步聚集,新型创新区正在推动现在的经济中心城市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转型。作为新经济的聚集区和新动能的形成区,新型创业区是新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与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不同,作为新经济聚集区的新型创新区表现出如下特征:一是新型创新区首先是大学、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新创企业、众创空间和加速器的集聚区,创新资源的高度集聚是新型创新区的典型特征;二是新型创新区主要是由城市中心区和次中心区更新改造而来,强调交通、住宅、办公和商业及商务配套的邻近性和便利性,人口、知识密集度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新型创业区充满创新活力的关键因素;三是新型创新区常常是自发产生的,但是政府的精心规划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型创新区的发展中,往往表现出鲜明个性和高水平规划的统一。
(二)数据平台:资源配置的新机制
与工业经济相比,在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平台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者。对平台在资源配置中主导作用的充分认识,是理解新经济发展规律和逻辑的关键。
在新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平台的主要类型是交易平台。交易平台虽产生了海量实时在线数据,但无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把海量实时在线数据转化为可共享的数据,难以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因此从交易平台向数据平台的过渡和演化,是新经济发展的关键。随着数据平台的发展,数据和计算将成为继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制度之后新的廉价投入要素。通过数据和计算赋能,数据平台持续推动互联网向实体经济渗透,形成范围更广的新实体经济生态圈。
数据平台通过改变传统的链式交易、制造和供给体系,实现设计、生产、流通、贸易和消费全过程的网络化,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促进社会分工的加速细化。同时,数据平台不断重塑创新体系,使创新体系向创新生态系统演化,通过打破传统创新组织之间的界限,降低知识重组的成本,使“双创”成为经济活动的“惯例”。
(三)互联网与硬科技的融合发展
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导的互联网创业是当前双创活动相对活跃的领域。互联网商业模式创业提升了经济运行效率,催生了一批新兴业态。与商业模式创新相比,互联网与硬科技的融合,代表了新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互联网与硬科技的融合发展表现出二个方面的趋势。第一,以硬蛋科技为代表的数据平台的兴起和发展。硬蛋科技属于硬件创新创业领域的“Offline+Online”垂直平台,为硬件创新创业者提供包括硬件创新资讯、供应链知识和供应链需求对接在内的系列服务,被誉为制造业的阿里巴巴。到目前为止,硬蛋汇聚了7000多个智能硬件创新创业项目,3000家供应商和400万智能硬件粉丝。
第二,以中关村智造大街为代表的硬科技“双创”聚集区的出现,预示着一批以硬科技“双创”为主导的新型创新区将快速崛起。为了服务硬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中关村智造大街打造了一整套“懂智造”的“双创”服务生态系统,涉及敏捷制造、工业设计、技术方案研发、检测认证、小批量试制、协同服务和市场推广七个方面。从源头上解决了硬科技创业从产业构思到市场推广全过程的服务需求,形成独特的“双创”服务生态系统。
(四)“政产学研”新型混合组织的涌现
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持续增加,原创成果的转移转化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如何通过“政产学研”新型混合组织的创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共同体,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之间、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之间、国内和国际之间的多层次协同创新体系,是原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前沿。
作为创建不久的新型混合组织,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成为在推动原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典范。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创建于2014年8月,经过两年多的实际运行,形成了包括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内的14家科研单位和包括商飞和新奥在内的100多家行业龙头及高科技领军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项目的创新共同体。在推动原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无论在运行机制还是在组织模式上,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和适用性。第一,协同创新研究院把原创成果研发者、知识产权所有者、需求方、投资者和中介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创新共同体,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形成了有效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第二,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为主导,政府增进市场的新机制。第三,可复制和推广性强,具有极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从成立至今的短短两年时间内,各地政府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纷纷通过参观、学习和洽谈业务的方式试图引进和复制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创新模式。
(五)开放和包容性的统一
在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双创”活动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相融合的特色。新经济“双创”活动的开放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经济的“双创”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创新形态,而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形态,即创新2.0。创新2.0不以企业为中心,而是以用户为中心,强调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主体是多元的,不仅包括企业和创业者,而且包括作为创客的个体;二是“双创”生态系统不仅是跨地域的,而且是国际化的,是以全球研发为导向的。
包容性创新是指中国的“双创”不仅适用于城市和高端市场,同样适用于农村和中低端市场。中国地域和市场广阔以及多元化的特色,导致创新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特征。这方面有两个方面的突出表现:一是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不仅存在未来汽车这样与特斯拉产品相竞争的电动跑车,同样存在适合广大农村市场的低端电动汽车。二是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淘宝村现象。借助于以淘宝为主导的新型商业生态系统,淘宝村已经成为农村继续工业化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可能面对的挑战
经过10年的探索和努力,尽管在创新经济的发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中国同样需要面临不确定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工业经济发展的观念。工业经济的思维仍然在制约着创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在加速工业化阶段,招商引资和优化投资环境是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策略,但是在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引智创业和构建创新创业环境和生态系统成为政府新的策略选择。
第二个挑战来自体制改革或创新的滞后无法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的制度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机制;二是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和界定在内的法律和规则体系,在创新经济中,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就像中央银行,是新知识创造和商业化的催产士;三是包括政府、科研院所和大学在内的体制和制度。尤其是来自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和发展。
第三个挑战来自企业,尤其是企业家。如何适应创新2.0时代,形成开放、包容和共享的企业创新理念和思维,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和领军型创新企业持续涌现的关键。
从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至今,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的雏形已经显现在我们面前,创造“中国奇迹”续篇的“秘诀”同样开始被我们掌握。这一“秘诀”就是,以“双创”为导向,做新科技产业革命的引领者,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其中,包容性和开放性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内涵。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发展创新经济,中国的命运与世界都是休戚与共的。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中大国,在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制度和文化将会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将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来源链接: http://bhsb.tjbhnews.com/html/2017-05/23/content_8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