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0日-21日,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会议在南开大学成功举办。会上,人文财经观察家,自媒体秦朔朋友圈发起人秦朔作题为“中国创新的若干管理学意义”的主旨发言。现将发言内容根据现场速录整理如下,与大家交流分享。
演讲全文:
各位学者、各位同学,我在创业之前做过二十五年的媒体,一直都在财经商业类的媒体,自己做两年多的时间,一边在做自媒体,一边在做商业文明和企业家精神方面的研究,所以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有一个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的一个设置,我跟陆院长做联席主任。今天我讲的跟创业关系不是很大,而是我这么多年来接触到一些中国的优秀公司,从创新角度对管理学可能有一些什么样的启发。
所谓世界意义的中国创新,一般意义上在任何产业、国家和人群都会有一些创新,但是能够成为世界意义的现象并且进行理论的挖掘,并不是很多国家都具备这样的条件。今天我们会想到美国,会想到德国的工匠精神家族管理,我们会想到日本,除此之外其实不是很多。但是我认为中国所发生的创新会成为世界意义的,而且将来很有可能会走向世界。这个原因我想是因为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创业者。
以前一些OECD国家的创业衡量和创业活跃度的指标叫做有多少人能够拥有市场主体,大概是20个人能够拥有一个市场主体,按照总人口来算的话。其实我们看中国今天大概是14个人左右就拥有一个市场主体,所以活跃度是非常高的。这个市场主体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另外是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一种私人企业。去年每天登记是1.51万户,今年四月份新登记企业是1.8万户,这个活跃度还非常高。这是第一。
第二毫无疑问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消费者,而消费者细分的复杂性是非常高的。
第三我们很多领域的竞争是全世界最充分的,也是最残酷的。不仅是国内市场,全球很多品牌在中国市场竞争,而且现在中国消费者在全球进行采购,在某种意义上这都是在表明了市场竞争的残酷。所以现在很多世界级公司的新的产品的第一个发布的地点甚至可能是中国或者中国和美国同时发布。
所以我想因为这样一些理由,中国的创新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我自己做媒体,非常有感受,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1990年刚刚做媒体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去采访一些中国优秀公司,中国优秀公司说我的市场份额在中资企业里排名第几,今年前几个月我在南京参加国汽集团的一个会议,就是博世和西门子的合作,我问他们你们的市场份额如何,他说我们在外资品牌里面排名第一。也就是现在很多的行业里外资品牌都远远落后于中资企业,所以如果你想说自己是第一的话只能跟外资品牌比。
我有一个朋友以前在外资企业做公共关系,他是中国公关协会国际外资企业委员会主席,后来他加入了一个中国电商公司京东,加入京东以后他回过去跟这些跨国公司PR负责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说了京东增长的数据和工作的状况,别的人都在问他这是真的吗?不相信。事实上这就是今天发生在中国几十年下来的一个变化,很多竞争的主导权,包括竞争的强大已经转到了中国公司的手里。
我觉得这种创新可能在几个方面展示,第一个我觉得过去都是中国抄人家的,现在是别人开始抄中国的了。不仅是抄中国的产品,因为中国产品的性价比的确是太优异了。我去年去非洲去看一些中国公司,中国公司已经在非常便宜的价格里面做出来性能集成度非常高的产品。比如中国公司在非洲手机、收音机、电筒、太阳能充电、安全锤,就是你在沙漠里走不动了你要砸玻璃,安全锤八个智能可能就放在一个手机里面。中国几块美金就可以做出来,五十美金可以做出来相当不错的智能手机。所以这是我们的产品方面的优势。服务特别是我们互联网的服务,中国跟在国外比,在中国支付太方便了。国外完全没有办法跟我们比。包括我们很多的商业模式。所以现在都在抄中国。
(PPT)这里我举了两个例子,都是国际上一些比较好的财经杂志,《连线》和《华尔街日报》,时间关系具体不展开,但是类似的案例非常多。也就是说国外的媒体都在反思为什么国外在很多方面现在是落后的。包括像《华尔街日报》讲到中国的智能手机为什么领先于美国。
第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趋势很明显,过去中国制造的概念是跨国公司在过去几十年给中国赋予了这样一个职能,中国是跨国公司全球资源中的一个链条,但是现在很多跨国公司打向全世界的产品是首先在中国研发成功,再走向全球的。而且追究的研发中心全是世界级的,有一些跨国公司的汇报系统已经变成了中国-美国-国际,也就是它是非常国际的。比如GE在中国首先研发出来在农村使用的便携式CT扫描,因为中国用药量非常大,而且要很便携,否则那么重,不可能在农村里面搬来搬去,几个村都离得很远,所以要想使用的话一定要便携,很方便能够移动,这样的东西在中国成功的话又可以在新兴市场乃至于在美国重新去用,这种案例非常多。所以,中国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不再是过去那个链条里面给我被动指令的一个环节,而我变成了中心。
第三就是过去都是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我们FDI在全球每年都是非常领先的。到现在比如说Uber,比如说Airbnb,比如说Linkdin,这些公司不是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而是在中国成立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这个法人单位是在中国开始进行融资的。比如说这个一开始可能有一些跟中国相关的资本本身就是创始人。这样的话才能够打破跨国公司的这种过去官僚主义的汇报体系和决策迟缓的问题,否则根本没有办法和中国公司竞争。
最后一个我觉得是从我们引进来到走出去,走出去已经现在在全球开展得非常厉害了,中国资源不行的在全球部署资源,中国有市场但是缺乏品牌和技术的我们去全球买品牌和技术,有非常多的这样的案例。所以你看到现在美国,包括以色列,包括很多西方国家最新的很多技术或者说一开始有可能成为独角兽的企业,中国公司或中国基金很早就已经进去了。
接下来从我个人的一些观察,我觉得世界会关注中国在哪些方面的创新?第一个当然确确实实是我们的成本创新和性价比的优势,成本是现在的阿里巴巴的总参谋长在很多年前写的《龙行天下》这样一本书里面提到中国会用一些低成本的方式去进行创新。比如说比亚迪这个案例,比亚迪要进军电池市场的时候,要把日本的生产线进行全面的解构,会发现在中间哪样的环节如果能够运用低成本的方法去做可以大幅度降低整个成本,我就可以使得整个的性能差不多但是成本低很多。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所以中国公司从过去这些年发展起来,你可以看到,以前都是外国的空调,后来都是中国的空调,微波炉也是这样。都是这样的过程,我在干中学里面把你的整个的流程和方法可以用一些独特的方式去解构,然后我再重构,最后我就是比你有竞争优势,这个就是非常多的案例。
第二我觉得就是其实现在已经不仅仅是成本创新了,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代表的是价值的创新。比如说一站式服务,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携程,携程首屏的服务模块有订票、酒店、打车等等可能四五个模块,但是在携程所在的市场里面,类似的国际的竞争对手里面基本上起来非常垂直的,非常专注的,不是说这种一站式的服务。又比如说中国的微博,微博的方法相当于Youtube和推特的合并,又有视频又有直播又有图文。还有衍生,像国际电信的服务商华为,华为最早不做终端的,但是最终不满足于单纯做手机了,所以慢慢在原有业务上会衍生出新的服务。阿里巴巴从最早的电商到后来的金融,到现在的云计算,再到下一步智能物流,马云讲这是一个绿带,像坦克车一样的绿带的理论,就是这样的服务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值服务像海底捞这是非常典型的,而且这样的概念对中国公司很普遍。
第三是模式的创新,比如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的一个产品Whatscall,主要是国外在用,也就是中国公司现在所做的研发是面向全球市场,因为国外找做APP的人都找不了很多,现在在中国这种人太多了。原来是收费的,但后来免费,只要你愿意进行文章推荐或点击广告,它就会自动转换成积分。
第四就是中国关系资本和利益相关者,所以中国很多营销渠道里面有生产商的资本管理,中国生产商也有渠道资金在里面互为股东,互为背景。所以像三星这一类公司来中国没有办法深下去,就是因为整个的渠道不适应。但是OPPO和VIVO可以生下去,就是因为它和利益相关者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五就是跨界循环,西方因为法制和政策原因,方方面面,西方有很多东西是有防火墙的。比如在西方不可能像万达这样又做内部又做院线,还有很多类似的众化企业,不像中国可以做上游的煤,接下来还可以发电,发电之后还可以直接做电解铝、煤化工、生物热能等等,中国会形成一个跨界自循环的公司,把效率达到最高。比如我就地用煤发电就可以把煤直接运到内地节省很多成本,就地把电直接做高耗能的产业就可以把电传输,节省很多的成本。所以这种模式我去看过以后,为什么镁铝加铝做不出来,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跟法制有关。当然也有中国工人超人的勤奋和劳动的强度,从劳动法方方面面是没有办法跟我们去抗衡的。
最后就是全球在关注中国的企业家,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我去参加了整个活动,包括晚上睿信的副主席,当天晚上对马云的评价,他一开始讲了美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四个企业家,杰克韦尔奇等等,他说今天我们的这个企业家是集合了四个人所有的优势。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一个中国企业家能够得到这样的评价。最近我们看到美国的纳瓦罗,全国贸易委员会主席出了一本书《时机》,在这里面讲到了一些中国案例,他认为中国会出现一些周期型把握型的企业家。
中国的创新有什么样管理学方面的值得去挖掘的意义?我觉得比如说为什么中国的管理可以做到如此极致,你可以去研究一下万达,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商业地产商,那么多项目全部可以做到在项目开工的时候就知道哪个节点是做什么,几乎没有错。你可以看万达财报和万达每一年点王健林总结报告,下面所有的section里面的完成率基本上都是百分之百。
第二比如说研究中国用户体验为什么这么好,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这个在国外你想这个一站式服务根本不可能,很多时候你想一站式服务又得退出又得下载,非常复杂。
第三就是中国为什么很多商业模式上能够做到创新。从正面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可能是比如说从执行力的角度,是不是跟我们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的文化观念有关。比如说在中国只要一声令下,员工可以不问任何问题就冲上去了。说你今天指到哪儿打到哪儿,今天我们整个部门撤掉,几个部门合并,所谓的阿里巴巴提到的拥抱变化,类似的很多东西在西方很难做到。我前一段时间刚好在美国参加了中国收购美国公司的一个电话会议,我发现很多问题都没有办法去解决,美国员工会说你现在要做的内部的interview,我能不能匿名?因为这是我的人权。光为了这样一个问题讨论了二十多分钟,中国公司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这个执行力背后跟很多文化是有关的。一站式的服务跟中国的这种注重合的文化,跟西方注重分的文化是不是也有关系?还有中国的很多东西是通过关联定价最后实现的,跟我们的万物联系思维是不是有关系?还有跨界循环是不是跟天道循环生生不息有关?
当然这里有很多问题,比如中国隐私问题、行业问题、监管问题等等,但是我们今天不在这里展开。但是中国管理学的意义可能要从内源性的传统文化去找。
最后我认为中国的创新可能是四种人的创新,第一种人是穷人的创新,因为我们穷,我们有劳动力的优势。包括今天带创新高科技领域,我们的工程师和美国工程师相比依然非常便宜。第二种人是病人的创新,我们的案例特别多,中国不一定有学术上的突破,但是一个医生一年看多少病人?所以在应用层面是最好的,最娴熟的反馈,这是人多的优势。第三种是敌人逼出来的创新。第四是文化传承的创新,最近我在研究美国早期,最早美国建国的时候只有200万人,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年其实跟中国的人口基数和文化传统相比,其实我们最终的很多东西可能和文化有关。
所以我想任正非说的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资源是会枯竭的,只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我想这是对于我们管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启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