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球创新创业会议于2017年5月20日至21日在南开大学召开,旨在为全球创新创业的研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共飨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本次会议由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商学院、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天津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吉林大学中以创新创业合作研究中心承办。会议围绕“塑造以‘双创'为导向的新经济”和“创新引领者”两个议题展开讨论,并设置三个分论坛(创新创业的引领者和参与者、创新创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有志之士进行思想碰撞和相互学习提供交流平台。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分论坛上,来自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14位学者分别做出了精彩演讲。
来自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姜福佳老师结合个人在长期职业教学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关于“我国高校众创空间体系建设的意义及方法”的研究成果。他率先总结了国内创新创业发展四阶段的演变过程,剖析了创新创业活跃度在区域间的差异格局,针对普遍存在的“众创空间闲置”现象,从高校众创空间运营的“共性”特征出发,概括了完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发挥高校教师引导作用和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高校-教师-学生”三主体协同创新创业实施框架。姜福佳老师认为推进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必须立足于高校和学科特色,明确众创空间定位,重点区分创新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考评体系,根据入驻项目类型拟定指导方案,形成以项目制为基础、连续创业的众创空间服务体系。
李如潇作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的一名博士生,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现实背景出发,以吉林市为例,深入研究了国企民企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问题。李如潇博士从国企民企资源整合及创新发展的内在关系、构建国企民企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内在耦合机制两个方面陈述了研究依据,在对吉林市国企民企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国企民企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的对策方略与路径选择,即“3+3+6”的政策组合体系。
南开大学的刘刚教授和洪卫博士根据对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大集镇丁楼淘宝村的实地调查和跟踪研究,从理论上回答了基于交易平台的农村集体创业与农村继续工业化的内在机制。洪卫博士简要回顾了研究成果的实现过程,从数据采集、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等方面概括了主要创新点。他认为以淘宝网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作为新的基础设施突破了要素分布的地理空间限制,即服务要素的在线化改变了服务要素的竞争结构,使服务要素的可获得性成为可能,研究发现:偏远农村集体创业的关键性经济活动均依赖以淘宝网为中心的商业生态系统,随着互联网平台服务类别的增加和服务质量的提升,由返乡务工人员推动的农村经济系统将迸发出日益高涨的活力和竞争力,农村继续工业化带动下的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财经大学的刘思源博士以“技术进步中的人力资本、创新和经济增长”为题,探讨了我国如何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境下,通过人力资本再开发激活全社会创新力,推动经济增长。他认为,近年来人力资本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爆发出越发严重的失业压力、脑力劳动被替代、劳动力资源错配、产业外流和产业空心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人力资本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经典论断提出了挑战。刘思源博士应用马克思机器大工业等理论分析了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并提出人力资本实际作用悖论,通过将范•杜因的创新分类视角引入人力资本悖论发现创新是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机制的中间节点。他提出,产品创新,尤其是能够引致新行业的具有高度扩散性的基础性的新产品创新对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传统产业中的工艺创新和基础部门中的工艺创新往往会加重不变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阻碍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
刘杨作为企业家代表,重点介绍了其关于创新职前教育的看法,基于个人在职业规划、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的实践经验,他着重分析了高校青年学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企业市场营销部分在求职、招聘和能力要求方面的需求差异,刘杨先生提出学生的需求是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创业能力、职场情商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关注招聘成本的控制、企业文化的宣讲以及人才录用后单位时间内的员工积淀率;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则强调以最低的成本宣传推广新品并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最后,他认为创新职前教育应把握四个要点:其一,扩大线下非学院派风格职场演讲及成功经验分享的覆盖面;其二,创新线上职场脱口秀的方式和内容;其三,整合企业人力资源部与市场部的双重职能,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最后,实现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结合。
陆艳红作为东北财经大学的代表就“技术溢出对产业集群的企业创新有正向影响吗?”问题与分论坛嘉宾展开了讨论。陆艳红博士提出技术溢出在推动技术进步和加速技术模仿的同时,还会导致产业集群内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和处于从属地位的中小企业之间出现技术创新能力不协调等问题。她选取组织间学习和网络能力分别作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构建了持续创新机制模型,并以大连自贸区汽车产业集群为例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可以克服技术溢出对产业集群造成的能力耗散,组织间学习和社交能力对技术溢出效应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最后,她认为减少技术溢出对产业集群造成的负效应,需要综合考量集群企业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动机,平衡产业集群内不同体量企业的竞争关系。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宋洋副教授做了题为“基于随机演化博弈的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的汇报。宋教授基于随机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产学研协同进化博弈模型,并在模型中引入白噪声来反映随机干扰对协同创新联盟造成的影响。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宋洋教授利用伊藤随机微分方程理论来检验协同进化过程中玩家行为稳定性问题对创新联盟绩效的影响路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创新效率可能有助于形成协同创新联盟,创新联盟各组织间的高知识互补性不利于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控制知识溢出的水平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抑制游戏双方的搭便车问题,促进创新联盟协同关系的建立。宋教授的研究较好的解释了创新联盟合作的稳定性,为合作机制的设计提供了决策参考。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飞翔博士从地理学的视角介绍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框架,基于创新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非均衡或随机分布以及知识密集型经济呈现出的创新集群趋势,他提出将地理位置变量纳入创新系统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孙飞翔博士认为创新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创新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地域系统”,回顾了创新地理学从创新的空间特征描述,经区域创新集聚机制探索,到跨区域知识传播和创新网络演化机理研究的学科发展过程,概括了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特征,着重强调了制度因素在区域创新系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孙飞翔博士以案例()的方式突出了地理学在创新系统研究中的贡献,并提出可从开放性区域创新系统(边界)、多学科综合研究(跨学科)以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创新系统整合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来自吉林大学的孙哲博士进行了题为“中国并购后整合的无为范式”的汇报,他尝试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研究中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后的资源整合和适应性问题。孙哲博士认为跨国并购面临经营理念、管理风格和技术能力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矛盾,一般来讲,跨国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黑箱”,集中表现在自上而下“顺其自然”和自下而上“逆向整合”两种路径之间突出的效果差异,基于此,孙哲博士从过程和效率角度构建了一个连接收购前和收购后两阶段的无为范式模型。
Syed Hasanat Shah是任职于吉林大学的外籍教授,他从中国与G7国家的比较分析入手,与分论坛嘉宾探讨了创业生态系统和创业问题。Syed教授从“为什么”和“怎么做”两个视角诠释了创新和创业的重要性,全面比较了中国与G7国家在14个创新指标上的主要表现和重要差异,提出:虽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在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上面临滞后困境,在未来的科技与经济竞争中,中国机遇和挑战共存,必须依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持续完善发挥创业对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反腐倡廉是新常态下净化政治生态、推进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战略部署。吉林大学的薛莹博士试图揭示反腐败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复杂关系,她认为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官员腐败纳入地区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考查范围,对官员腐败对地区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做出学理分析意义突出。薛莹博士提出官员腐败行为直接降低了地区创新效率水平,并且这种作用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腐败对地区创新效率的传导路径来看,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官员腐败能够显著抑制外商直接投资和市场化水平,影响科技成果转化,进而抑制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应当深挖“反腐红利”,降低官员腐败行为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破坏性作用,提高地区创新效率。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尹苗苗博士做了题为“基于创业行为视角的创业能力概念界定及量表开发”的研究汇报。尹博士首先介绍了创业能力的研究现状,从创业特质、创业活动和资源基础等视角梳理了现有研究的核心观点,并基于复杂网络和系统理论对创业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她从机会-资源一体化创业行为视角构建了反应创业能力的维度体系,提炼了三类二级指标,分别为与机会相关的能力、与资源相关的能力以及整合能力,最终形成了拥有32个测量题项的完整量表。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搜集数据并对量表题项展开探索性、验证性以及回归分析,研究成果为创业能力的后续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指标支持。
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代表张子昂同学向与会嘉宾汇报了关于“可持续发展制度环境、创业活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他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命题,分别是:可持续发展规制环境能够对创业活动产生直接作用;可持续发展认知环境能够对规制环境和创业活动的关系产生中介作用;创业活动能够对国家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规范环境推动绿色创业的可持续性向发展性转化。基于研究命题,张子昂同学构建了反映制度环境、创业活动和经济增长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初步讨论了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
来自河北工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贵博士基于在创新创业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与参会嘉宾分享了自己对构建京津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几点建议。他认为双创的新趋势是构建“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本源是要回答“为什么要创新,而不是怎么创新”,张教授将“双创”生态系统定义为既是一个创新源、创新物种、群落、创新链、创新网络的类似自然生态的复杂系统,又是一个不断演化和自我超越的系统。他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功能定位的角度,提出在构建京津冀双创生态系统的过程中需要正确处理研究群落、开发群落和应用群落“三大群落”之间的协同和耦合问题,形成产业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联动格局。再者,张贵教授基于对京津冀地区225份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在京津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企业-政府”的网络关系对“企业-企业”网络关系以及整个协同创新网络的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企业-企业”网络关系对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政府”网络关系对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不太显著;“企业-研究机构”网络关系的所有假设都不成立;这说明京津冀地区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关系联结有一定问题。最后,他认为应通过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多元化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创新活动服务体系以及建立以研究机构为核心的创新知识流动体系和创新人才培训体系三大重要举措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
本次分论坛邀请了吉林大学的宋洋副教授、南开大学的薄文广副教授以及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互联网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金杰老师担任点评人,三位点评人提出的修改意见得到了与会嘉宾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