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国邮轮产业发展迅猛,邮轮经济已成为航运业和旅游业潜力巨大的增长点。邮轮产业因其成长快、利润率高,对消费、制造及文化的拉动作用大而得到了诸多城市的高度重视。国内邮轮产业已经形成了上海遥遥领先,天津紧随其后,其余城市群雄并起的三梯次发展格局。
【摘要】邮轮经济的拉动力和吸附力已成为带动港口城市发展的增长点。青岛邮轮母港是我国唯一地处市中心的港口,有着独特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但这种潜能远没有充分释放。本报告对青岛邮轮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四条建议:1、充实旅游线路,拓展游客来源,增强邮轮港的吸引力。2、整合相关产业,构建联动发展的邮轮经济格局。3、加大人才的集聚和培育、完善邮轮经济服务体系。4、先行改革开放,推进通关、采购、经营的便利化和国际化。
一、国内部分城市邮轮产业发展举措与经验
近些年来,我国邮轮产业发展迅猛,邮轮经济已成为航运业和旅游业潜力巨大的增长点。邮轮产业因其成长快、利润率高,对消费、制造及文化的拉动作用大而得到了诸多城市的高度重视。国内邮轮产业已经形成了上海遥遥领先,天津紧随其后,其余城市群雄并起的三梯次发展格局。
2016年1-8月份,青岛邮轮港出入境人数在全国占比为2.17%,位于上海、天津、广州、厦门、三亚之后,但从增速角度看显示出了高速增长势头。邮轮发展先行的城市均依托邮轮港口的区位优势并根据本地自身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1、上海:扩展综合优势,打造邮轮产业核心竞争力
上海国际邮轮母港具备优良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发达两大优势,其已形成“两主一备”的运营模式,不仅在硬件上保障了邮轮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还推出了系列举措抢占邮轮市场,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第一,充分发挥协同优势。上海市率先建立了由市政府牵头的全市邮轮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统筹邮轮经济相关事务,如出资建立完备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邮轮母港与国际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无缝对接。
第二,完善邮轮上游产业链。目前国内城市邮轮多集中在产业下游,而中游的邮轮运营和上游的邮轮设计几乎都处在几大寡头的垄断竞争中,上海积极整合国内外相关资源,积极向邮轮产业链上游进军,如今年7月中船集团与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在上海正式签署邮轮造船合资公司协议。
第三,加大人才和技术储备等软性支撑。近三年来上海市政府连续出台邮轮人才和技术储备政策,加大其资金和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同时与上海海事大学等高校建立邮轮发展智库,举办邮轮发展国际研讨会等,以完善上海邮轮发展集群竞争力和影响力。
2、天津:发挥先行开放优势,推出系列便利化举措
天津邮轮经济发展较早,硬件建设领先于北方的大连和青岛。天津港国际邮轮母港2010年投入使用,2014年二期投入使用,2015年累计接待国际邮轮96艘次,进出港游客43万人次。而硬件设施同样完备的青岛和大连邮轮港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才投入使用,天津邮轮母港占据了市场先机,吸引了大量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及环渤海区域游客。
在硬件逐渐完备基础上,天津加大了促进邮轮相关产业集聚的软体工作,如统筹制定天津邮轮游艇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国家旅游局合作承办每年一次的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成立天津邮轮游艇协会和中国邮轮人才培养联盟等,以增强天津对邮轮相关利益方的吸附力。鉴于国际大型邮轮停泊周期较短,高效出入关和口岸管理成为邮轮运营的关键要素。天津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试验等战略机遇,积极协同边检、海关、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在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旅客出入境自助查验通道等方面“先行先试”,使旅客通关时间不超过15秒,便利了邮轮运营商和游客,提升了天津邮轮母港效率和美誉度。
3、厦门:借助两岸合作优势,提升区域影响力
厦门在发展海峡邮轮圈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并将大力发展邮轮经济纳入厦门市“十三五”规划。2015年公布的《厦门市开展邮轮运输试点示范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将通过开展邮轮运输试点,在邮轮经营范围、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全面提升厦门邮轮港口服务水平和经济规模。并启动了厦门邮轮母港航线网络建设,开辟了台湾离岛航线、沿海航线,东南亚和东北亚国际航线,并试点推进无目的地邮轮公海游。
同时,厦门还积极协调推进邮轮公司与旅行社、航空公司、铁路公司的多方合作,延长邮轮产业链,提升厦门邮轮旅游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影响力。
4、三亚:凭借气候宜人优势,打造特色和精品邮轮
三亚国际邮轮母港发展相对较晚,区域内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对缺乏。但其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并能有效链接东亚和南亚地区旅游资源。
近年来,三亚政府对运营压力较高的邮轮经营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各种补贴,开通交通主干道连接旅游景区,完善路网建设并缩短港口与腹地时空距离,以吸引更多旅游人群选择邮轮。同时加强区域合作,确立海南与环北部湾各省市的协调机制,加强港口与富有旅游资源和完善产业供应链的腹地合作,以获得充足的旅游物资供应,开发了“海上丝路”文化之旅和小众精品旅游等新航线,形成了有海南特色的精品邮轮品牌。
二、青岛邮轮产业的潜能亟待释放
青岛邮轮母港2015年开通使用,由于开通时间较晚,让早于五年的天津占据了先发优势,吸引了大量北方省份游客经由天津出入境。2016年上半年,青岛大港共接待进出港邮轮16个航次,发送出入境游客2万多人次,而同期天津邮轮母港接待国际邮轮52艘次,进出境旅客20万人次。
青岛邮轮港具有独特的优势,航道自然条件强于上海和天津,青岛港也是距离我国国际邮轮主要目的地日韩最近的港口,进出港时间较短,成本较低,且青岛邮轮母港是目前唯一地处市中心的港口,便于联结中心城区完善发达的公共服务设施。青岛的山、海、城等立体旅游资源,有助于邮轮经济协同打造大旅游概念。邮轮经济成为带动港口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取决于这种潜能否有效发挥和释放。
三、加快青岛邮轮经济发展的建议
1、充实旅游线路,拓展游客来源,增强邮轮港的引力。
与上海、天津相比青岛邮轮母港尚处于初建阶段,首要任务是建设完备硬件设施、加强港口相关服务以便利人员进出、增强邮轮吸引力,以扩大游客来源。由于环渤海经济圈内旅游客源的重合,大连、青岛、天津三大港之间始终存在竞争关系。调研发现,青岛邮轮游客主要来自青岛,周边省市游客比例较低,这是制约青岛邮轮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应将提高邮轮港吸引力、扩展游客来源作为发展邮轮经济的开启点。一方面,邮轮产业应与青岛各旅游线对接,应加大邮轮航线及景点的宣传,采取注入优惠券等方式增强对临近省市游客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积极谋划和探索“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全产业融合发展”路线,完善邮轮产业链,充实和丰满邮轮旅游目的地、邮轮酒店用品和食品饮料、船上岸上度假体验等,充实青岛邮轮游和行的线路,放大青岛大旅游产业的优势和引力。
2、整合相关产业,构建联动发展的邮轮经济格局。
邮轮是一个多产业联动的行业,需要与相关部门和产业的联动发展,走邮轮经济和大旅游发展之路。应充分协调和利用青岛港务局的优势和资源,采取地企共建、联建的方式来运营。构建“大港邮轮港”和“奧帆中心邮轮停靠港”相互合作、差异化运营的双港运营模式。在管理模式上充分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并引入专业化团队经营,提升邮轮运营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
同时,应充分整合青岛的旅游资源,注重相关配套服务景点和部门的协同。从根本上解决邮轮客在青岛范围内停留时间较短的问题,应整合旅游资源,注重部门协同,发挥出产业协同和共促共进的旅游效用,共同推出邮轮旅游线路,建立旅游企业联合营销联盟,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品牌。为游客设计“吃、行、玩、看、游”一站式度假体验,通过各著名旅游景点联名卡和邮轮优惠券等方式吸引“邮轮乘客走下来,岸下游客走上去”的船上船下互动融合发展。
3、加大人才的集聚和培育、完善邮轮经济服务体系。
邮轮经济的产业链分布广,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类型较多。在邮轮港全产业链条上,不仅需要邮轮运营管理、邮轮市场营销、保险、餐饮、酒店管理和地接服务人员,而且需要船舶修造和维护人才。应加快培育和集聚各类专业人才,为发展邮轮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还应重视国际邮轮人才培训、邮轮设计与装备、邮轮市场规划等,延长邮轮经济链条,夯实邮轮经济的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邮轮母港管理与服务及相关标准、规范正处于形成和完善中,各邮轮母港都有自己的标准,有些标准和服务是移植传统的货物管理规范,远不能满足邮轮乘客的要求。青岛应加快构建符合国际规范的陆域和水域、室内和室外、硬件和软件等服务标准,形成“以硬促软”、“以软支硬”的全新服务格局。
4、先行改革开放,推进通关、经营的便利化和国际化。
我国邮轮经济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明显滞后,对中资本土邮轮在标准、税收等方面还有诸多限制,通关条件不如发达国家方便,免税政策及邮轮经营项目的限制较多。
青岛应借鉴自贸区试验经验,对企业投资邮轮产业给予政策优惠,简化国际邮轮出入境手续,为邮轮旅客通关和邮轮用品采购提供免税便利。以邮轮业为突破口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游客、采购、消费及邮轮业经营的便利化和国际化。同时,在海洋经济试点城市基础上,充分利用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国家级旅游改革先行区的契机,在邮轮产业发展方面率先探索,采取有效措施清除影响邮轮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使之成为推进通关和经营更便利、旅游和消费更丰富、国际化程度更高的国际邮轮母港。
薄文广:南开大学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