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静:以雄安新区为契机 增强京津冀文化协同
2018-01-04 

 【提要】基于京津冀三地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属性特征,强调增强三地文化认同感对于三地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以建设雄安新区为契机,打造三地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文化协同发展的典范,以增强三地文化认同感,密切三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联系对接。最后,指出,要建设京津冀博物馆、集中展示燕赵历史文化,把雄安道路命名为体现三地的共同记忆的名字,在雄安成立燕赵文化研究中心,发掘燕赵文化中的精华和正能量,通过资源共享促进文化认同,加强三地间人员交流,增强产业合作等促进三地文化协同的对策建议。

一、京津冀文化认同的现状与意义

京津冀三地,自古以来都属于同一行政区,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是地域文化意义上的燕赵或者幽冀的共同组成部分。然而行政拆分几十年来,由于三地政治地位不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距加大,加之京津实力强大,强调自身文化特色而忽视燕赵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造成三地文化认同感倒退。

在文化认同感上,合则俱利,分则皆失。对于三地文化协同而言,缺了京津,河北燕赵文化就没了核心,可谓有根而枝叶不繁;少了河北,京津两地文化则似丢了源头,没了根系。实际上,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作为独立的省级行政区,各自在当前的地域文化版图上分量很轻,没有特色,文化标识模糊,形同散沙,这与三地过分强调自身文化特色而忽视共同燕赵文化背景不无关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邻近的同属环渤海经济区的齐鲁文化区,尽管该区有东西海陆之分,方言、经济迥异,文化差异性远大于京津冀,然而对外则统一以齐鲁文化自称,文化认同感颇高,山东省文化影响力也在全国名列前茅,内部经济合作也因此受益。类似还有同属环渤海经济区的东北,虽然区域庞大,但其内部各省文化认同感也很高,内部的合作机制比较完善。

与经济相比,文化渗透性更强,其影响无孔不入,对京津冀三地而言文化认同是一种软环境,不仅影响到三地彼此的心理亲近感,而且事关三地经济社会协同化发展。文化认同上彼此隔膜的表现,表面上看是燕赵文化因为行政分离缺乏合力而日趋没落,实质上则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协同化一体化发展。因为彼此缺乏文化认同的群体之间势必缺乏信任,在协调协作上的成本会明显高于相互认同的群体,形成隐形的“门槛”,不利于一系列合作机制与合作平台的建立,势必会阻碍资源、人员的跨区域流动和共享。而在这方面的正面例子可以苏沪浙为例,三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并非单打独斗,争抢资源,而是齐头并进,形成了有无相通、互赢互利的发展态势,究其根本,这与三地对彼此的吴越文化背景高度认同紧密相关。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口代际更迭,新生代的京津冀人对三地共同的文化源流认识更加模糊,文化认同愈发弱化。

二、以雄安新区为契机打造三地文化协同典范

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大背景下,应以建设雄安新区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为契机,把雄安新区打造成为三地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文化协同发展的典范,以增强三地文化认同感,消除文化认同上的障碍,进而密切三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的联系对接。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的理由有三个。第一,雄安新区的任务决定。雄安新区建设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促进文化协同当属应有之义;第二,雄安新区的位置决定。雄安新区地处冀中平原腹地,古为燕南赵北之交汇点及宋辽边界,而且与京津石之间距离均等,同时隶属于曾作为河北省省会两百年之久长期居于河北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的保定古城,具有文化协同的区位优势。第三,雄安新区的历史决定。宋辽古地道、雁翎队乃至荷花淀派等文化符号都是产生于在这片热土,为三地耳熟能详,是燕赵地区的共同记忆,同时也能作为燕赵历史文化形象的典型代表;因此,雄安新区应承担起整合燕赵文化,打造文化认同的重任。

三、增进京津冀文化认同的建议

1、建设京津冀博物馆,集中展示燕赵历史文化。目前三地各自的博物馆以行政区域为边界,主要介绍的是本辖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事件,对另外两地介绍甚少,刻意忽略淡化发生在本辖区外而同属于燕赵地区的历史事件等。这显示了站在狭隘的一亩三分地立场对区域历史文化有机整体不尊重的态度,是对区域历史文化的割裂回避而非保护与延续。对参观者而言,所了解到的是片面的燕赵文化而非全部,不仅不利于文化认同的形成,而且会形成模糊的乃至错误的历史文化观念。而新建设京津冀博物馆则跳出这种一亩三分地思维,淡化现有行政界线,有利于将三地的历史事件、物产名人等文化符号统统涵盖其中。

2、新区道路命名应体现京津冀三地的共同记忆。道路命名体现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及共同特征,雄安新区的街道应该展示燕赵文化的符号性地名、名人、历史典故等,强调三地古来一体的共性,比如顺天府路、天津卫路、保定府路等,因为顺天府和天津卫、保定府都属于直隶省;不应笼统使用河北路、天津路、北京路这种命名模式。或者以燕赵历史上的名人来命名道路,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形成心理共通。

3、在雄安成立燕赵文化研究中心,发掘燕赵文化中的精华和正能量。自古燕赵地区名人辈出、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从赵国的胡服骑射、幽燕的筑台招贤,到近代的大沽口战役、五四运动,燕赵先人在一次次风起云涌的历史大潮中并肩战斗与开发建设,形成了紧密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沉淀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也进而形成了燕赵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然而燕赵文化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在三地行政分离之后日趋没落。应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整合三地的相关研究力量,搭建研究平台,研究京津冀区域的历史文化内涵,探索燕赵文化源流,汲取精神力量,推动三地文化认同。

4、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通过资源共享促进文化认同。因为文化上的认同与资源共享程度正相关。2014年开通的京津冀货物快运班列以及2015年京津冀三地手机漫游费取消是一个良好的开局,今后还应该统一一部分公共服务,比如高速收费站。京津冀三地之间的收费站很多,造成三地人员往来不方便的同时也造成心理上的隔阂,不利于文化共同感的形成,建议取消这些收费站,形成统一的高速路网管理格局。同时在旅游资源共享方面还应该加强建设旅游合作平台,对三地往来旅游提供方便、优惠,促进相互了解。

5、加强三地间人员交流。文化认同的前提是人员往来交流,因为交流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促进共识。应以雄安新区为契机加强三地人员的往来交流,由三方共同派驻人员建设,加强异地任职交流。

6、增强产业合作。三地文化认同感低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三地间产业梯度大,缺乏合作基础。目前在经济结构上北京以高端服务业和研发设计为主,天津以高端制造为主,而河北重工业发达、先进制造业落后,与京津产业梯度拉大,这就造成河北很难承接由京津转移出来的高端制造业,很多北京中关村的研发成果往往是去长三角投产而非距离最近的河北。雄安新区要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必然会与京津在高科技产业上紧密对接,因此,三地应就产业合作做好规划,毕竟产业对接能最有效地促进人员、物资、信息、技术、资金的频繁流动,这也是确保三地文化认同的根本之策和长效之计。

(秦  静: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 博士后)

南开经济调查 | 知中国服务中国
联系我们或寻求合作,可发送邮件至 info#nkear.com(发送时请将#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