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对我市天津市百家民营企业和外地商会调查显示,“双万双服”活动初始成效明显,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满意程度在逐步提高。但也存在部分政策不衔接、细则欠明晰,对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不足等反映较为集中和强烈的问题。
报告建议:1、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和政策衔接配套,形成各部门高效协同、相互衔接的政策制定—执行—落地链条。2、深化对新时代理论和政策的宣传解读,提高排疑解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企业家安心、定心、增信心。3、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助力民营企业开拓新路径、实现新突破,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充电、加油。
自2017年2月以来,我市开展万名干部帮扶万家企业的“双万双服”活动。各区各部门积极响应,和平、河西、南开、东丽、滨海、市科委、国税局、市场监管委、知识产权局等委办提出了“实施细则”和“落实方案”,市审批办等部门以“政策包+服务清单”模式建立了企业政策服务“一点通”平台,各城区因地制宜地提出“和平区二十条”、“南开区二十条”、高新区民营经济“天堂七条”等政策举措,以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的实际困难。
为准确把握“双万双服”的实施效果,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课题组于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对我市100多家民营企业和部分异地商会开展了问卷调查和企业访谈。调研显示,“双万双服”初始成效明显,推进方向日趋明晰,帮扶政策普及范围拓展、普及速度加快,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广泛、政策效果评价持续改善,我市民企对营商环境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有待破解的问题。本报告对营造营商环境和政府服务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三条建议。
一、“双万双服”活动初始成效明显
首先,以精准对症帮扶、上门服务破解企业发展之急需。精准定位、精准帮扶是“双万双服”活动的核心,“一企一策”为对症下药提供基础,上门服务则进一步帮助民营企业了解政策、享受政策。六零科技、明阳风电、凯发电气、天堰科技等公司在政府的点对点指导下论证、梳理、规划项目实施方案,IPO公开募投计划顺利进行;天津国威有限公司借助帮扶组为其专门建立的微信服务平台,一对一解决了其在规划、土地、环评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国能汽车、未来网世界、首创光年城、未来科技城开发公司等十余个项目均因上门服务的支持,项目进度得以大大推进;华盛绿能公司则受惠于“送政策、送服务”,抓住发展机遇,成为天津市科普示范基地培育对象。
第二,以便利企业、简化审批为突破点,提高服务效率。围绕“规范涉企许可收费,提高审批效率”的要求,市国税局推出60项便民办税服务举措、市检验检疫局创建“一口受理”模式、市国土房管局实行承诺办结制度,将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60%以上。南开区为天津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开通“绿色通道”服务,原先需一两天才能办理的事务现在只需半小时左右;天津奇信通达科技有限公司的“奇虎360”项目受益于高新区“多项合一”的审批改革,仅一个工作日便办理了39家股权解质押手续;福中集团在河西区政府的支持下,一周内完成职场装修、一周内完成各项产业对接、一周内完成各公司注册,创下三个一的“天津速度”。
第三,以融资减免、媒介撮合、专项培训等举措助力民企发展。和平区对落地企业给予三年房租补贴,支持企业家创新发展;高新区设立风险代偿池,以每家企业最高500万元的标准支持高成长性企业和实体企业发展;阿贝斯努、宜科电子、恒丰达包装等公司在发展的关键期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天津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借政府媒介撮合与需求方实现对接,提高了成果转化率,使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拾光艺汇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则受益于政府的创业培训、创业课程以及税务减免等方面支持。
二、被调查企业反映较为集中和强烈的问题
1、部门间部分政策不衔接、细则欠明晰。各管理部门政策不统一,甚至互相矛盾。如企业注册私募基金公司,工商管理部门和基金管理协会备案登记时营业范围要求不同。在自由贸易区的先行先试实践中,海关和商检间的政策也不统一。又如,我市已出台的“每年从现有市级专项资金安排3亿元,4年共12亿元,用于支持万户民企转型升级行动”等“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受关注程度并不是很高,这和政策落实的具体操作流程和细则细节尚未出台密切相关。
2、关停并转后的指导不利,对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不足。天津对高耗能、高污染、低产能的企业开展的清理整治有序进行。被调查企业反映,清理整治工作依法依规、管理规范到位,对此民企基本配合并支持,但在关停并转后对厂房设备处置、员工安置、债权债务处理等问题指导不力,对企业的转型升级支持不足。政府部门“重清理整治、轻指导支持”,甚至存在“一关了事”的态度。
3、不同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际操作有差距。在实际操作中不同所有制企业很难公平竞争,在政策待遇上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在执行过程中也难以获得一视同仁的待遇。如有多家企业反映,在PPP项目招标过程中仍设置企业资质、项目经验、人员组成等条件阻挠或屏蔽民企竞标,导致民间资本可投资的领域大大“缩水”。国企中标后再层层分包给民营企业,导致末端民企利润低,且出现法律纠纷时维权困难。又如,有的部门以坚持按“规矩”办事,对民企的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关心不够、回应不及时,推躲现象依然存在。民营企业需要的不仅是“优惠型”政策,更需要与国企公平竞争的“公平型”政策。
4、对近年来的新变化、新举措、存有疑惑、误解甚至忧虑。“换人换政”问题是民营企业家反映较强烈的问题之一。随着我市各级领导干部的调整更换,前任领导任期中一些沟通好的问题、谈妥的事项、达成意向的合作等出现因“换人换政”而落实难。即使项目可以继续,往往需要重新沟通、重新审批、重新履行流程。这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也容易错失发展良机。又如,民营企业家对新型政商关系、社会阶层定义、私有产权保护、民企基层党建等一系列新提法、新政策存在误解和疑虑,担心对民营经济的基本政策变动。这主要导源于有关部门及媒体对涉及民营经济的新政策、新举措的宣传解读不够细致,缺乏立足企业家角度的稳恒心、增信心的排疑解惑。
5、民企对整体创新环境改善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调查显示,民营企业期盼的已不仅仅是各类补贴、返免税、用地指标等“硬”政策,而对“软”政策和良好创新生态改善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如引才聚才、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产学研用创新联盟、打造创新产业链。如被调查企业反映,企业的研发源主要来自本地高校和企业,对外地研发人才的吸引力太弱;外源性技术来源明显不足,缺乏与其他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创新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基地和平台。企业创新发展缺乏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民营经济创新体系支撑。在资金源方面,企业主要倚重自有资金和政府项目资金,风险投资机构明显不足,投资引导基金建设仍很滞后。
三、深化“双万双服”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和政策衔接配套,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管理方式,形成各部门高效协同、相互衔接的政策制定—执行—落地链条。
首先,应针对审批事项互为前置,部门间部分政策不衔接,甚至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的怪圈,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注重完善营商政策衔接与配套。一方面,建立政策信息和规章制度数据库,以语义识别系统发现政策间的关联、配合和矛盾;另一方面,建立对企业的跟踪调查反馈系统,及时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梗阻和掣肘,准确地评价政策实施效果。加大与各部门帮扶的沟通协调,在放权、服务、管理等环节的衔接与配套,形成合力,保证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改革措施的同步性及营商环境营造的整体性,使政策制定—执行—落地链条的各环节相互衔接、高效协同。
其次,加快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运用大数据手段采集和共享审批所需信息,为政府各部门数据资源之间提供接口,推动政府部门在协同联动、流程再造、系统整合等方面的改革,提升协同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同时,完善政府工作的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和流程管理制度,建立办事流程全过程预案管理制度和案例示范制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夯实政策落地效果。
2、深化对新时代理论和政策的宣传解读,提高排疑解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企业家安心、定心、增信心。
让民营企业家让企业家安心、定心、增信心,提高对其排疑解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交友和对话机制。在帮扶活动中,政府有关部门和主管领导应敢于与企业家交友谈心,与民营企业真诚交往,贴近服务,用真力谋真招。除了大会宣讲和研讨班辅导外,在现有企业政策服务“一点通”平台基础上通过走访、专题座谈等方式针对企业对政策和发展前景的误解、疑虑和担心进行细致的解读疏导。抓住企业家较强烈较集中的反映,通过对话会、谈心会等形式为其排疑解惑。
二是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和反馈机制。建立政府重大经济决策主动向企业家问计求策的程序性规范,政府部门研究制定涉企政策、规划、法规,要听取企业家的意见,让其说实情、建诤言,并注意追踪政策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反映和反馈,保持涉企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基于公共利益确需调整的涉企利益关系,要充分论证并严格调整程序,吸收行业协会商会等参与政策评估,根据企业的承受能力合理设立过渡期。
三是通过典型事件和案例等鲜活形式营造重商、亲商、安商、护商社会氛围。加强对创业成功和失败案例研究,建立由有关部门和商会组成的保护企业家权益联系协调机制。对企业的鼓励和支持要精准,如根据企业经营的纳税信用级别予以褒奖和宣传表彰。营商环境营造的评价应以企业家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准,让“津8 条”落地生根。
3、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助力民营企业开拓新路径、实现新突破,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充电、加油。
针对我市民企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普遍面临的人才和技术制约,帮扶工作应在这两方面作实、作出成效。
第一,针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专技用工难、科技型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缺的问题,分类实施企业人才“引育扶”举措。在引才方面,借助北京城六区人口减控契机以远程指导、工作外包、兼职人才、候鸟人才等灵活弹性的引才用才方式吸引北京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来津发展;发挥天津社会公共服务较完善、比北京生活成本低的优势吸引各类技工到民企落户并完善吸引各类人才的政策和地方性法规。在育才方面,围绕制造业升级,做强我市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领军人才和技能人才;简化民企职称申报、评审条件;与项目培训结合,将民营企业急需人才的培训纳入我市专项人才培训系列。在扶才方面,将扶项目、扶产品与扶人才结合起来。重视创新链条上研发、转化、中介、市场、法律等各类人才的配套和创新团队间的协同合作。与社保、招聘、猎头公司合作,依托产业地图,绘制人才地图,建立人力资源动态数据库,随时关注天津人才动向。
第二,抓住创新人才和研发机构在津聚集的机遇,打造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和交易平台,建立天津民营企业与研发机构的合作研发机制。将现有大数据服务平台和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向民企开放,企业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双向信息沟通对接。根据我市民企的产业分类,培育建设一批由民营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的新型混合组织或创新联盟。根据企业创建期、转型发展期的特点尤其是企业发展的创新发展急需将现有的各类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细化实施,使之更有针对性,更解渴、更给力。
(作者:裴 蕾 周立群)